October 4-19, 2015
羅大楨
十月七日星期三 (遊德國科隆市)
早餐後﹐導遊帶我們學習簡單實用的德語。 現在使用的德文是屬於西日爾曼文﹐和英文及荷蘭文相近﹐ 字母看起來有點近似英文﹐不過多了些符號。 但是等到發音時就覺得很難﹐又繞有輕重音域之分。 有些字不能以英語的常識去「猜」。比如說﹐德文的「Not」 是英「emergency」﹔「Rat Haus」是「Town Hall」。
午餐前﹐導遊為我們講述簡單德國近代史。 原來猶太人是組成德國最原始的部落之一。在羅馬帝國統治下﹐ 許多沿萊茵河岸的部落都逐漸發展成小型城鎮。 在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滅亡後﹐德國被法蘭克家族(House of Franks)統治百餘年﹐又在九世紀被莎納瑪尼( Charlenmagne)接管。在往後數百年中﹐ 德國領土不斷擴張﹐北及波羅地海﹐南達西西里島。 在一次大戰失敗後﹐梵爾賽和約市德國的領土被波蘭﹑法國﹑ 立陶宛分別奪去﹐還要加上巨額賠款﹐又限制軍武。 使得接下來的幾任政府都無法重整家園﹐經濟一片蕭條。 造成了主戰派的左翼和國家主義的右派崛起。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當時總統興登堡任命為內政大臣﹐ 立即展開權力擴張﹐掃除一切反對勢力﹐ 並開始打擊猶太人的商業和貿易系統。 在1935年通過紐倫堡立法﹐正式認可對猶太人的逼迫。 在1938年11月9日的將全國猶太人的教會﹑商店﹑ 住家大肆破壞﹐猶太人的地區是一片斷桓片瓦﹐慘不忍睹﹗ 從1933-1949年﹐這段歷史稱之為納粹王國。 在二次大戰後的1949-1990年﹐是分裂的德國﹕ 東德的共產主義政權和西德的重建民主政權。在1990到目前﹐ 史稱之為新共和國的體制﹐共有十六個州﹐實施免費全民健保﹐ 免費供人民上大學。不過從1965年起﹐回教信仰有如雨後春筍﹐ 在全國各地冒出。許多千百年沒落的天主教堂都被改建為回教的
清真寺了﹗
午餐後﹐船於下午兩點抵達科隆市(Cologne)。 這個有兩千年歷史座落在萊茵河畔的古城﹐人口有一百萬﹐ 是德國第四大城。在二戰期間﹐科隆是被盟軍集中轟炸城市之一﹐ 從一些舊照片上看﹐科隆幾乎被夷平(盟軍投下三萬四千多噸炸彈) 。戰後重建顯示出德國人的毅力﹐一磚一瓦都是比照原來的樣式。 導遊帶我們紅團到市區參觀﹐幾乎已經看不出戰爭的痕跡了。 在科隆的觀光景點﹐首屬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它是科隆的地標。然後是羅馬日爾 曼博物館(Roman-Germanic Museum)﹐盧維現代藝術館(Museum Ludwig Modern Art)
和市政府。




由於時間關係﹐
回到船上﹐晚餐前導遊開始介紹明天的行程﹐再用晚餐。 今天的主題是德國餐飲﹐所以德式啤酒﹑紅﹑白酒都上了桌。 餐後有樂隊表演﹐讓人們在一天下來﹐能在音樂的旋律下輕鬆自在﹐ 回頭可睡個安穩的覺。船在晚 10:45 起錨駛向下一個城鎮。
十月八日星期四 (科布侖攬勝)
船在清晨六點多抵科布侖鎮。該鎮位於萊茵河及摩賽河( Mosell)的交口。 早在公元前一千年就有遊牧民族在摩賽河岸定居﹐ 當羅馬帝國控制歐洲時﹐凱撒大帝在萊茵河岸開始大興土木﹐ 又建橋連接兩岸﹐為現今的科布侖劃下城界。

科布侖人口十萬﹐二戰時曾被盟軍炸得面目全非。

早餐後﹐導遊帶我步行觀光科布侖。在經過一條不甚起眼的小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