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路易寫作協會主辦的四月份讀書會邀請中國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碩士宗吾冰女士主持,小小的圖書館會議室擠滿了24位讀友。
吾冰討論的題目為 “一本書, 一個人,一座城“。 是關於中國大陸海派女作家 王安憶的得獎著作 ”長恨歌“,描寫一個女孩在上海發生的故事。 除了介紹這本書和王安憶之外,也簡介了白先勇和張愛玲兩位海派作家。 同時配上幻燈片。有幾張作者,張愛玲和白先勇的照片,以及作者和聖路易名作家裘小龍的合影。 圖文並茂,因此更增加大家對這本書興趣和對作者的了解。[vc_row][vc_column]
“長恨歌” 是王安憶在1995年發表,這本書得了很多的獎,包括最高榮譽的矛盾獎。故事一開始就對上海弄堂有詳細的描寫,裡面的主角是一個住在弄堂裡的中學女孩王琦瑤,本是市井小民,因為參加選美當選第三名後命運從此改變,成了有權有勢人的二奶。 開始過著上流社會的生活。可惜好景不長,有權勢的丈夫在一次空難中去世後,她又回到了弄堂,漂亮的王琦瑤卻再也無法安於平淡的生活,她的內心世界是不平靜的,她和幾個男人發生了感情上的波折,還有個私生女微微。單身將女兒撫養長大,女兒結婚出國後,她又和一年輕人發生沒有結果的畸戀,最後是被女兒的男朋友殺死就因為她有一盒亡夫留給她的黃金。 故事以悲劇終結了王琦瑤的一生。這本書被拍成電影,電視劇和話劇。[vc_row][vc_column]
王安憶在細節上是很寫實的,如上海馬路的名字,商店的名字,物價等,還有上海弄堂裡市民的人際關係,又要面子,又要精打細算,如打麻將時,大家決定將贏的錢放在罐子裡,用那些錢大家吃飯,這些都描寫得很精彩。 她敘述生活在不同層面的人,有不同的痛苦和快樂。 他們省吃儉用也要趕時髦,吃得精緻,要享樂,跳舞,打麻將都不能省略。她很仔細地描述了上海平民生活的景象。
自從“長恨歌”以後,王安憶繼白先勇和張艾玲成了海派作家的傳人。三十年代中國興起了海派文學,如果說海派文學在三四十年代在中國有了斷層,但五十到七十年代台灣延續了這一傳統。白先勇就是台灣繼張愛玲後的海派作家。 他們的書體現了上海大都市的生活習俗,情感方式,價值判斷和生存型態,同時表現對上海的認識,期待,回憶和想像,對上海的情感融入作品裡。
除了海派文學,還有京派文學,彼此是對立的,上世紀30年代寫實小說和抒情小說基本上是分為這兩派,海派文學是世俗化,商業化,迎合大眾口味,是一種“輕文學”,它過度的描寫都市,上海的燈紅酒綠,花花世界,如白先勇的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京派文學作家往往是一批學者型的文人,他們一面陶醉在傳統文化裡,又置身於自由散漫的校園文化之中,他們反對文學商業化和政治化,他們的作品具有明顯的傳統意識,平民色彩,和寫實主義,他們追求古樸,純真的人性, 描寫清新美麗的自然。如沈從文,林徽因等人。
同是海派作家,王安憶不同於張愛玲,她失去了張愛玲那種有貴族氣息的反諷筆鋒, 王安憶覺得,她和張愛玲本質上不同,個性不同,背景不同,所以她們的寫作風格也不同。張愛玲很灰暗,王安憶不悲觀,她筆下的人物是寬容的,她一直以一種大悲之心看待這些身不由主的小人物。 她藉小說表現了一種更實在的海派生活形式。
王安憶像拿了一個歷史錄像機,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錄像。 在裡面當一個解說員,說一個市井小人物的故事,表現這座城市的性格和風貌。 書中的女主角表面是柔弱的,但是內在的她精打細算,是理性的,有著不放棄的韌性,充分表現出上海人的個性和氣質。 吾冰認為長恨歌不是那類可以一氣讀完,而且過癮的小說,但它是一本值得細細,慢慢的讀,可以回味的小說。
附註:謝謝吾冰費心地準備豐富的題材,有條理又精彩的講解,讀友們都受益匪淺。同時謝謝吾冰的講稿和幻燈片提供這次寫作資料。
程寶珠 撰稿